中信建投:电子周报:手机大盘连续两周正增长;ASML预计2023营收增速超25%
2023-01-31
核心观点
消费电子:手机大盘连续两周正增长,关注产业链需求复苏机遇;半导体:ASML 预计 2023 全年营收增速将超 25%,美荷日或达成芯片管制协议;汽车电子:2023 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将达 36%,以价换量或成新能源车市主要趋势;被动元件及其他:下游客户订单需求有所复苏,行业景气度有望触底回升。
行业动态信息
1、消费电子:手机大盘连续两周正增长,关注产业链需求复苏机遇 根据 BCI 手机周度数据,2023 年第一周(0102-0108)国内手机销售 630 万部,环比+15%,同比+13%,同比由负转正,第二周(0109-0115)国内手机销售 707 万部,环比+12%,同比+19%,同比、环比均实现连续两周正增长。一方面受到春节促销拉货影响,另一方面也看到疫情达峰后经济活动逐渐恢复,消费信心开始回暖,被递延的换机需求开始逐步释放。需求回暖将加强库存去化进程,增强终端厂商拉货信心。台积电法说会中也表述确实看到库存在加速降低,有信心下半年会反弹,并上修 2H23 的 N7和 N6 需求预期(下游手机 PC 为主)。安卓手机需求有望逐步复苏,建议关注上游相关产业链。产业链过去一年跌幅较大,估值处于底部位置,业绩及股价或随景气度得到较好修复。上游受益环节包括:1)射频芯片(库存去化节奏较为清晰+新品类拓展+份额提升空间);2)可穿戴(TWS 耳机恢复增长+手表大单品升级至高阶智能手表);3)被动元器件(周期底部拐点+份额替代);4)光学及其他零部件(消费电子业务企稳+汽车等新业务拓展);5)ODM 和品牌厂商(中低端手机需求弹性大+海外市场+汇率利好);6)存储及 MCU(库存去化+新品类拓展+份额提升);7)模拟芯片(行业需求向好驱动手机音频、模拟开关、充电器等需求复苏)
2、半导体:ASML 预计 2023 全年营收增速将超 25%,美荷日或达成芯片管制协议 本周,ASML 公布 2022Q4 及全年业绩,单季度来看,公司 22Q4 实现营收 64.3 亿欧元,环比增长 11.3%,同比增长 29%,位于预期区间中位,净利润为 18.17 亿欧元,环比增长 6.8%,同比增长 2.4%,毛利率为51.5%,环比-0.3ppt,同比-2.7ppt,高于预期,主要由于柏林工厂火灾导致的额外升级和保险赔偿;全年来看,公司 2022 年实现营收 211.7 亿欧元,同比增长 33.1%,净利润 56.24 亿欧元,同比减少 4.40%,毛利率为50.5%,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其中,公司 2022 年合计销售 317 台新光刻机,同比增量达 31 台,同时出货了 28台二手光刻机。2022 年底在手订单创历史新高,达 404 亿欧元,22Q4 新增订单 63 亿欧元,其中 EUV 贡献 34亿欧元。展望 2023 年,公司预计 2023Q1 营收将在 61-65 亿欧元之间,毛利率约为 49%-50%。公司总裁表示由于通货膨胀、利率上升、经济衰退风险以及受地缘政治影响的出口管制等因素,全球半导体行业仍存在不确定性,但是有望在 2023 年下半年迎来反弹(与台积电近期业绩说明会的看法一致),而光刻机订单交付周期较长并具备重大战略意义,下游客户将提前布局,市场需求持续保持强劲势头,公司计划 2023 年将生产 60 套EUV 系统和 375 套 DUV 系统,预计 2023 全年营收增速将超 25%。但美日荷联手制裁或为全球半导体业发展蒙上阴影,根据彭博社消息,美荷日或已达成芯片管制协议,可能将限制海外半导体设备厂商对华出口包括光刻机在内的先进芯片制造设备(或主要为浸没式 193nm DUV 光刻机),短期内或将影响中国芯片业发展,但有望倒逼中国成功开发出本土的先进芯片制造技术,国内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及材料厂商有望直接受益,需持续跟踪相关事态进展。
3、汽车电子:2023 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将达 36%,以价换量或成新能源车市主要趋势 近日,乘联会发布 2022 年汽车销量数据,2022 年 1-12 月累计零售 2054.3 万辆,同比增长 1.9%,同比净增 38.6万辆,而随着疫情管控的基本结束,以及政策到期、终端价格下探的刺激消费意愿,11 月受压抑的需求在 12 月中下旬得到释放,带动 12 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 216.9 万辆,同比增长 3%,环比增长 31.4%,是 2008 年以来最强的 12 月环比增速。新能源汽车持续走强,2022 年 1-12 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 567.4 万辆,同比增长 90.0%,随着新能源补贴的截止,厂商积极促进年底前下订和交车,推动新能源市场销量再创年内新高,12 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 64.0 万辆,同比增长 35.1%,环比增 6.5%。总体来看,2022 年乘用车的新能源渗透率达到27.6%,较 2021 年提升 12.6 个百分点。未来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仍会快速提升,根据乘联会预测,2023 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将达到 36%。在新能源汽车强势走高下,转型迅速的自主品牌正实现弯道超车,2022 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 49.9%,同比上升 5.4 个百分点,而且目前进口车和合资豪华车在高端电动化方面表现较弱,自主品牌在电动车高端化方向的潜力巨大,有望推动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继续攀升。面向 2023年,疫情传播对消费者的出行及购车决策影响减弱,车市将稳步修复,地方促消费政策温和延续,各大厂商陆续出台补贴政策,将对汽车市场构成稳定支撑。此外,特斯拉降价刺激下,预计后续将会有更多车企跟进,以价换量或成主要趋势,刺激整体需求释放,而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和自主品牌崛起,将对国内汽车电子产业链公司业绩形成长期支撑。
4、被动元件及其他:下游客户订单需求有所复苏,行业景气度有望触底回升 此前受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影响,被动元件行业加快库存调整、价格已处于低位。据台湾经济日报消息,伴随 IC零部件长短料问题解决,近期客户开始回补库存,订单需求复苏,带动被动元件大厂订单回暖。由于春节关系,2023 年第一季度工作天数减少,导致补货潮提前到 2022 年 12 月、2023 年 1 月。同时,被动元件厂商表示,由于疫情趋缓,经销商勇于下单,经销商对明年上半年的看法已没有先前悲观。中国台湾被动元件大厂华新科对外表示,最近接单状况确实变好,以急单为主,研判是客户齐料后的短期需求,就应用面来说,急单以网络通信、服务器、工控及车用等为主。国巨则预期标准品将持续调整至明年 Q1 或 Q2,利基型产品动能稳健。整体来看,被动元件是此次半导体周期中较早启动下行调整的品类,经过持续的库存去化,目前行业景气度基本触底。根据 Wind 数据,台股 MLCC 营收 10 月同比增速转正,达到 2.9%。国巨今年 7-9 月份的营收同比增速跌至个位数,分别为 6.5%、3.8%、3.8%;10-11 月同比回升至 13.9%、12.9%。展望 2023 年,虽然消费电子市场需求复苏前景仍不明朗,但车用 MLCC 等需求动能仍旧强劲。村田、京瓷、国巨等厂商在目前行业景气度底部逆势扩产或并购,主要仍看好未来数据中心、智能汽车等增量市场对于被动元器件的需求,大厂们已开始为下一波景气周期储备产能及竞争力。
5、 投资建议:
半导体:模拟芯片(帝奥微、灿瑞科技、振华风光)、AIoT(瑞芯微、晶晨股份)、功率半导体(时代电气、斯达半导、士兰微、扬杰科技)、存储(澜起科技、兆易创新)、设备(长川科技、拓荆科技、芯源微)、材料(雅克科技、路维光电); 汽车电子:东山精密、电连技术、联创电子、韦尔股份; 消费电子:立讯精密、长盈精密、水晶光电; 被动元件及其他:博敏电子、三环集团、顺络电子、风华高科。
6、风险提示:
未来中美贸易摩擦可能进一步加剧,存在美国政府将继续加征关税、设置进口限制条件或其他贸易壁垒风险;目前仍处于 5G 网络普及阶段,相关技术成熟度还有待提升,应用尚未形成规模,存在 5G 应用不及预期风险;宏观环境的不利因素将可能使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购买力及消费意愿将受到影响,存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大宗商品价格仍未企稳,不排除继续上涨的可能,存在原材料成本提高的风险;全球政治局势复杂,主要经济体争端激化,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疫情仍未消散,可能使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从而影响市场需求结构,存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风险
免责声明
本文章基于与公开的资料或信息撰写,但本文章不保证该等信息及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仅供参考。